
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貨幣,卻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的結構和邏輯。
《貨幣金字塔》這本書的作者尼克·巴蒂亞,既是華爾街出身的金融從業(yè)者,也是比特幣研究者。他沒有用復雜術語,而是從一個非?;A的問題出發(fā):什么是錢?誰來定義它的價值?又是誰在維護它的可信度?
書中最核心的一個觀點是:“貨幣是分層存在的?!?/span>黃金、美元、比特幣、穩(wěn)定幣,甚至平臺積分,看起來都能支付、都叫“錢”,但它們在結構上的地位完全不同。有些是最終資產(chǎn),有些只是對某種承諾的信用憑證。
《貨幣金字塔》這本書的價值,不在于教你如何投資貨幣,而在于幫你拆開貨幣背后的系統(tǒng)邏輯。它讓你意識到,我們并不是生活在一個統(tǒng)一、單層的貨幣體系中,而是活在一個結構分層、動態(tài)演化的“記賬秩序”里。
羅馬銀幣的故事
書的開頭講了一個看似遙遠的歷史事件:羅馬帝國的第納爾銀幣。
大概在公元前211年,羅馬共和國首次發(fā)行這種銀幣,目的是為了整合整個地中海地區(qū)的經(jīng)濟系統(tǒng)。到公元1世紀,羅馬帝國建立后,第納爾成為官方貨幣,在歐洲、北非和西亞的大片區(qū)域通行。
剛發(fā)行時,第納爾銀幣的含銀量高達98%,一枚大約重3.9克,背后常鑄有皇帝頭像和軍功象征,象征的是帝國的榮光和信用。由于這種貨幣被帝國軍隊所接受,也成為國際貿(mào)易的首選結算工具,有點類似今天的“美元本位”。
但這種輝煌沒持續(xù)多久。隨著帝國擴張和財政赤字,第納爾開始逐步“瘦身”。公元2世紀馬可·奧勒留在位時,含銀量已經(jīng)下降到80%。再往后,通貨膨脹愈演愈烈,到3世紀中葉的克勞狄一世時期,只剩下不到5%的銀,其他部分多為銅或雜金屬。外表依然是第納爾的樣子,但內(nèi)核已經(jīng)不是銀,而是低質合金。
最典型的變化出現(xiàn)在公元274年,當時的羅馬皇帝奧勒良甚至推出了新的幣種“安東尼尼安努斯”,繼續(xù)沿用“銀幣”的名義,卻幾乎沒有任何貴金屬成分。換句話說,那是一種“面子貨幣”——名字是銀幣,實質上已經(jīng)是銅錢了。
這個過程中,并沒有發(fā)生貨幣改革,沒有發(fā)行新幣種,也沒有公告“我們要貶值”。一切是在“名稱保持不變”的前提下,悄悄進行的。人們以為自己手中還是“銀幣”,卻慢慢發(fā)現(xiàn),能買的東西越來越少。
貨幣危機,大多數(shù)不是爆炸式的,而是“緩慢的信任潰散”。你不會一天之間破產(chǎn),但你手里的錢在幾年內(nèi)買不了同樣的東西。而你對此,可能毫無知覺。
貨幣是分層的
我們常說“錢”,但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各種“錢”,本質并不相同。銀行賬戶里的余額、手里的紙幣、平臺的積分卡,甚至你買的USDT或者公司賬戶里的穩(wěn)定幣,它們雖然在“支付”層面看起來都能用,但在本質上,是完全不同類型的貨幣。
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:貨幣是分層存在的,信用結構決定了它的層級。作者將貨幣體系分成了三層:
第一層貨幣(Layer 1)是無須信任、無須對手方的“最終資產(chǎn)”,比如黃金、比特幣。你擁有它,就等于你直接擁有價值,不依賴任何機構的承諾;
第二層貨幣(Layer 2)是銀行存款、紙幣、穩(wěn)定幣等,它們本質是對第一層資產(chǎn)的“承諾”或“債務憑證”,必須依賴發(fā)行方履約;
第三層貨幣(Layer 3)是各種平臺積分、代金券、預付卡,它們只在特定系統(tǒng)中有效,流動性和信用最弱。
你賬戶里的10萬元存款,并不是你真的擁有10萬元資產(chǎn),而是銀行在賬面上欠你10萬元;你手里的USDT,是Tether公司承諾未來按1:1還你美元的憑證;你支付寶余額的底層,甚至可能是多個金融機構共同托管資金后的“數(shù)字表示”。
從法律和金融結構上看,這些都是第二層或第三層的貨幣,它們運行良好時沒問題,一旦對手出問題,你手里的“錢”就可能變成一張廢紙。
所以作者說:你以為你在擁有資產(chǎn),其實你只是信任某個系統(tǒng)還沒出問題。
很多人持有股票、基金、債券,覺得是資產(chǎn),其實從貨幣金字塔的角度看,那是“資產(chǎn)負債表上的信用憑證”,不是無風險貨幣。
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金融危機、戰(zhàn)爭或政權更替的時刻,人們會去搶購黃金、美元、甚至比特幣——他們不是在投資,是在“回到第一層”,回到一個“不需要別人承諾”的資產(chǎn)。
這套“分層貨幣”的邏輯,在我們現(xiàn)代貨幣體系中隨處可見。而“美元”,正是利用這套結構,坐上了全球金融金字塔的頂端。
美元的霸主地位,不是憑空得來的,它是通過一整套貨幣分層機制建立起來的。
1944年,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尚未結束,44個國家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會議,決定建立一套新的國際貨幣體系。核心內(nèi)容是:美元錨定黃金,其他國家貨幣錨定美元。從此,黃金位于第一層,美元成了“第二層的第一名”,其他國家的法幣處于美元之下的第三層。
這個體系讓美元成為全球的“清算核心”,因為其他國家的央行無法直接以黃金為儲備,只能持有美元資產(chǎn)。這等于承認:在實際操作中,美元就是黃金的“代表”,可以視為“偽第一層資產(chǎn)”。
美元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運行了近三十年,直到1971年,尼克松政府突然宣布“關閉黃金窗口”,也就是終止美元兌換黃金的承諾。從那一刻起,美元正式脫離黃金錨定,成為完全的信用貨幣。
但詭異的是,美元的全球地位并沒有因此削弱,反而進一步鞏固了。
這是因為:第一,布雷頓森林體系雖然被終止,但美元早已內(nèi)嵌進全球貿(mào)易、金融、資本結算的基礎設施里;第二,美國擁有全球最強大的金融市場和最深的債券池,其他國家即使不信美元,也缺乏替代選項;第三,幾乎所有關鍵商品(如原油、糧食、金屬)都以美元計價,美元變成了全球的“定價單位”。
所以,當我們今天說“美元是全球主權貨幣”的時候,指的不是它是“全球公認的鈔票”,而是它在全球貨幣金字塔中居于結構性上層地位:大多數(shù)國家的法幣、跨境資產(chǎn)、中央銀行儲備,實際上都是美元的“分層鏡像”。
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把全球貨幣體系畫成一個倒金字塔:
頂層是黃金和(理論上)無對手資產(chǎn);
中間是美元,作為世界儲備貨幣,掌控主要金融結算和跨國資產(chǎn)負債表;
底層是世界各國貨幣和商業(yè)銀行信用,時時刻刻要依賴美元市場流動性和利率環(huán)境。
這種結構不是由法律決定的,而是通過長達幾十年的金融結構、資產(chǎn)流動和政策安排逐漸固化下來的。
中央銀行的本質
我們今天提起“中央銀行”,第一反應可能是利率、匯率和放水。但在《貨幣金字塔》這本書里,作者提醒我們:中央銀行最早的功能,并不是負責“發(fā)錢”,而是負責“記賬”——更準確地說,是清算。
這個概念乍聽起來不太直觀,但放在歷史背景下,就很好理解了。
17世紀初,荷蘭阿姆斯特丹剛剛崛起為歐洲的貿(mào)易中樞。作為連接波羅的海、地中海與東印度的重要港口,每天都有大量跨境商人在此交易。然而,當時的貨幣系統(tǒng)極度混亂:銀元、塔勒、弗羅林、金幣,不同幣種、不同年份、不同含量的硬幣流通于市,每筆交易都要驗真、稱重、找零,既麻煩也容易出錯。
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并統(tǒng)一清算體系,1609年,阿姆斯特丹銀行(Wisselbank)成立。這家銀行的制度設計堪稱劃時代:它不發(fā)放貸款,也不進行商業(yè)操作,只做一件事——接受商人存入的金銀幣,并在賬本上為他們記下一筆“銀行存款”,此后所有支付都通過銀行內(nèi)部賬本劃賬完成。
這就是貨幣體系中第一次實現(xiàn)“從實物轉賬向賬本轉賬”的躍遷。你不再需要搬動硬幣,銀行把賬目一調,交易就完成了。效率大幅提升,交易信用也更集中統(tǒng)一。換句話說:
誰來記賬,誰來承認一筆交易的有效性,就決定了誰控制了“貨幣的秩序”。
這種模式后來傳到了英國,并影響了1694年英格蘭銀行的設立,也成為現(xiàn)代中央銀行的制度原型。
我們?nèi)粘J褂玫呢泿?,大多?shù)是第二層——比如銀行存款、支付寶余額、本地支付系統(tǒng)——它們只是商業(yè)機構向你開出的債務憑證。而銀行之間的轉賬清算,并不能直接互通,也需要一個“賬本主節(jié)點”來協(xié)調。這個節(jié)點,就是中央銀行。
當你從建行轉賬到招行,真正的結算動作,不是你在App點了“確認”,而是建行和招行之間在央行備付金賬戶上完成了一筆清算操作。沒有央行的系統(tǒng),這筆交易在法律和金融系統(tǒng)中就不成立。
所以,誰擁有清算系統(tǒng)的賬本權限,誰就擁有貨幣系統(tǒng)的結構主導權。
理解了這一點,我們也就能看懂今天一個非?,F(xiàn)實的政策現(xiàn)象:各國央行為什么都在推動“央行數(shù)字貨幣(CBDC)”?
很多人以為,這只是為了提升支付效率,甚至是為了對抗微信、支付寶。但從本書“貨幣是賬本結構”這一底層邏輯來看,CBDC的根本目的,是為了在數(shù)字時代重新確立央行對“最終記賬權”的壟斷地位。
在原來的體系中,央行只為銀行和國家記賬,不直接面對個人。而CBDC的設計,是讓央行擁有一張面向全民的賬本——每一個人都可以直接在央行體系中開戶、存錢、轉賬,繞過商業(yè)銀行和支付平臺。
這看起來是支付體驗的提升,實際上是清算權限結構的變化。CBDC是將記賬權從“銀行之間”進一步下沉到“用戶之間”,讓中央銀行掌握“每一筆微觀交易”的確認權。
比特幣的定位
講到這里,我們就能更自然地理解,為什么比特幣會被視為“貨幣體系的挑戰(zhàn)者”。
它的本質,并不只是創(chuàng)造了一種新資產(chǎn),而是提出了一種去中心化的賬本結構,是對“誰來記賬”這件事的根本性回應。
比特幣網(wǎng)絡的設計初衷,就不是想讓所有人用它來當零錢花,而是建立一套不依賴中央機構、不需要信任第三方、人人可以驗證的價值記錄系統(tǒng)。它試圖回答一個問題:如果我們不把記賬權交給央行或政府,還有沒有別的方案?
它的答案是區(qū)塊鏈。
在比特幣系統(tǒng)里,每一筆交易都要廣播全網(wǎng),每一個全節(jié)點都可以驗證交易是否合法,不依賴銀行,不依賴央行,也不依賴平臺。這不是“去監(jiān)管”,而是“去中心的記賬規(guī)則”。
作者在書中沒有過度拔高比特幣的地位,而是非常冷靜地指出:比特幣作為第一層貨幣,其意義不在于它能不能成為“全球通用貨幣”,而在于它構建了一種不依賴國家信用的清算結構。
你在鏈上發(fā)出一筆交易,只要網(wǎng)絡確認了,它就無法被撤銷、篡改或拒絕。這種“最終結算性”,恰恰是中央銀行清算系統(tǒng)長期以來試圖壟斷的能力。比特幣打破了這種壟斷,讓“最終性”成為一個開放協(xié)議的共識結果。
而在這個共識賬本之上,也同樣開始出現(xiàn)第二層和第三層的結構:比如用BTC做抵押發(fā)行的穩(wěn)定幣、用閃電網(wǎng)絡做支付加速的通道、甚至出現(xiàn)了“比特幣銀行”來提供利率與存款服務。比特幣并沒有脫離金字塔,而是建立了自己的那一套金字塔結構。
這和前面我們說到的CBDC,看似方向相反,其實是在回應同一個核心問題:我們?nèi)绾螛嫿ㄒ粋€在數(shù)字世界中能夠成立的“貨幣賬本”?一個靠國家制度托底,一個靠網(wǎng)絡協(xié)議共識。它們不是簡單的競爭關系,而是兩種“記賬權邏輯”的博弈。
你可以選擇信政府、信銀行,也可以選擇信數(shù)學、信代碼。而這,正是比特幣之所以重要的根本原因。
穩(wěn)定幣的妥協(xié)
比特幣在設計上強調去中心化與交易不可篡改,因此它犧牲了轉賬速度和吞吐量,每10分鐘一個區(qū)塊,確認一筆交易通常要幾分鐘甚至更久。而鏈上手續(xù)費(Gas)價格也因網(wǎng)絡擁堵而劇烈波動,這些都限制了它在日常小額支付場景中的使用可能。
現(xiàn)實需求推動了另一種結構的出現(xiàn):穩(wěn)定幣(Stablecoins)。
穩(wěn)定幣是由中心化機構發(fā)行、錨定法定貨幣(主要是美元)的數(shù)字資產(chǎn),比如USDT(Tether)、USDC(Circle)等。它們的出現(xiàn),并不是要“對抗比特幣”,而是為了補足比特幣作為一層貨幣“不可擴展”的問題,在其之上構建一個更便捷、波動更小的支付層。
它價格錨定明確,交易者可在BTC或ETH劇烈波動時暫時“避險”;它支付確認速度快,可以在幾秒或幾分鐘內(nèi)完成;它轉賬門檻低,尤其適用于鏈上DeFi、游戲和跨境匯款等場景。
這正是為什么,穩(wěn)定幣能迅速在全球加密市場中獲得巨大使用量。2024年初,鏈上穩(wěn)定幣日交易量已超數(shù)百億美元,其中USDT流通量超過1000億,是許多新興市場國家“實際上的美元替代品”。在尼日利亞、阿根廷、委內(nèi)瑞拉等本幣貶值嚴重的國家,很多人更信任一個中心化穩(wěn)定幣,而不是本國央行。
如果比特幣是“數(shù)字黃金”,那么穩(wěn)定幣就是“鏈上的銀行存款”。它們本質上屬于第二層貨幣:不是無條件可用的資產(chǎn),而是你對某個發(fā)行機構的信用托付。你相信Tether或Circle在某個銀行賬戶里備好了等值的美元儲備,你手里的USDT或USDC才有價值。
穩(wěn)定幣是傳統(tǒng)金融邏輯在鏈上的延續(xù),用的是現(xiàn)實世界的監(jiān)管結構、公司治理、法律契約,來服務于鏈上的加密資產(chǎn)流通。它不是純粹的加密創(chuàng)新,而是“制度適配的產(chǎn)物”。
在貨幣金字塔結構中,穩(wěn)定幣屬于鏈上“第二層”中的中心化債務貨幣。穩(wěn)定幣的風險在于,它依然屬于“交易對手風險”的范疇。你并不能直接驗證那1:1的美元儲備是否真實存在,也無法控制發(fā)行方是否在極端情況下“凍結、審查或拒付”資產(chǎn)。
如果從信任結構來看,幾種主流做法之間的區(qū)別其實很明顯:
CBDC是由國家來發(fā)、央行來記賬、法律來保障的貨幣形態(tài)。它不求改變貨幣制度,只是把原來的記賬方式搬到數(shù)字設備上;
穩(wěn)定幣是由企業(yè)來發(fā)、中心化清算結構來記賬,它的優(yōu)勢是速度和對接鏈上系統(tǒng),但本質依賴現(xiàn)實世界中的托管銀行和公司信用;
比特幣則完全不依賴任何發(fā)行者或中介,它靠公開透明的網(wǎng)絡賬本來完成記賬,是一種“去許可”的底層結構。
它們看上去都是“幣”,但背后運行的是完全不同的信任邏輯和賬本架構。你用哪一個,其實是在選擇你信誰、由誰來記賬。這,才是穩(wěn)定幣、比特幣、CBDC三者真正分野的地方。
尾聲:重新理解“錢”
我們以為貨幣是統(tǒng)一的,是國家定義的,是賬戶上的數(shù)字、錢包里的余額,是銀行卡、人民幣、美元和USDT。但讀完這本書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貨幣其實是分層的,是結構性的,是信任的映射。
它不只是一張鈔票,而是一個系統(tǒng)給你的“準入資格”——你在哪一層、持有哪一種,代表你信誰、靠什么、在哪本賬上有名字。
所以未來的世界,可能不是一個“統(tǒng)一貨幣”的世界,而是一個“并存賬本”的世界。有人依舊信國家,用CBDC交水電費;有人更信市場,用穩(wěn)定幣做跨境生意;也有人選擇共識網(wǎng)絡,把價值鎖在比特幣上。
這些不是互相替代的選項,而是一個逐漸展開的新結構:技術重新打開了“誰來記賬”的可能性,也重新定義了“什么是錢”。
當貨幣不再由唯一的中心發(fā)行,也不再只印在紙上或者儲在銀行賬戶里,而是存在于代碼中、地址里、鏈上每一個被驗證的區(qū)塊時,我們真正面臨的,不是一個新幣種的崛起,而是一個新賬本的選擇權。






.png)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