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昨天,我的朋友圈和各種群里滿屏都是慶祝比特幣比薩節(jié)的消息。正好這兩天比特幣又再次創(chuàng)了歷史新高來到11萬美元。
在這種氛圍的烘托下,大家興奮地慶祝著這個屬于比特幣的節(jié)日:15年前的那一天一位程序員用1萬枚比特幣買了兩份比薩餅。
這件事情的歷史意義無需贅言,它標志性地賦予了比特幣內在價值。
但其后尤其是這幾年,每當這一天大家慶祝這個節(jié)日的時候談得更多的還是如果這位程序員把這些比特幣全部(或者部分)留下來一直拿到今天,那情形會是什么樣。
我打開了coingecko上比特幣的歷史走勢,它記錄數據的起點是2013年4月28日,當天比特幣的價格是135美元。
我覺得這時的價格還是高了,于是我又試了試tradingview。這上面的記錄比較詳實,我找到了比特幣第一次達到1美元的時間,大概在2011年2月1日。
為什么我要找比特幣第一次達到1美元的時間呢?
因為從1美元到10萬美元,比特幣實現(xiàn)了10萬倍的漲幅。如果一個普通人有幸在他的一生中能夠從一個投資品中獲得10萬倍的漲幅收益,即使他的初始投資額不大,這個收益也足夠讓他實現(xiàn)財務自由、從一個普通人實現(xiàn)一定程度上的階層躍升。
時光倒流回2011年,我們這一代人那時無論是在讀書還是已經工作,從平時的零花錢或者工資中拿出100元人民幣來投資應該都不是難事吧?
那100元如果當初都用來買比特幣,今天的價值已經是1000萬人民幣了。這個資產即便在一線城市,只要不太過追求奢華的生活,實際上是完全能過上一個輕松自在的生活的。
但難的是,即便我們這100元當時真的就是買了比特幣,我們中有多少人能一直拿著它留到今天,中間不進行任何折騰呢?有多少人能夠完全屏蔽這期間比特幣經歷的跌宕起伏甚至暴跌歸零?
要屏蔽所有這些干擾,我覺得最核心的其實就是兩點:
一是相信它的未來有價值。
二是徹底拋棄做波段的思維。
對于今天還在加密生態(tài)中探索的絕大多數人,我估計第一點在某種程度上比較容易---在這個生態(tài)里泡了這么些年,對比特幣或多或少已經能在心底建立起一定的認知了。
而難的是第二點,否則我們就不會隔三岔五忍不住想關注行情,想看看幣價了。而在做波段的過程中,最容易掉進去的坑就是一旦賣了就很難再買回來,從而最終徹底錯過這趟財富快車。
所以對比特幣的長期持有才是對投資者更關鍵的考驗。
正好這幾天,我時不時就會刷到林園的視頻。他在視頻中經常說他買股票就是長持,不賣。不過他說話有時候不嚴謹,幸好我看他的視頻比較多,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他的話。他在視頻里說的不賣意思是他看好的股票長持不賣,而不是對任何一支股票買了就不賣。
在林園過往的投資案例中達仁堂就是個比較有參考價值的案例。
林園買達仁堂買的是在新加坡上市的S股。相對A股,S股價格更便宜而且分紅更慷慨。他2013年重倉買入這支股票。但達仁堂的S股在2012年至2022年這10年間股價幾乎一動不動。
對這種情形,如果要是普通的投資者估計早就沒有耐心了,早就把這個股票清倉走人了。如果這么做,那就會妥妥錯過達仁堂接下來的飆漲:從2022年到2025年這三年,達仁堂開啟了暴漲模式,在三年間股價暴漲了10倍。
在達仁堂的案例中,它實現(xiàn)10倍的漲幅,用了13年時間。
在比特幣的案例中,它實現(xiàn)10萬倍的漲幅,但也用了14年時間。
所以我想說的是,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,真的要想獲得史詩級的財富,必須要和時間做朋友,無論是在傳統(tǒng)投資領域還是在加密生態(tài)中投資,都是如此。
夢想一夜暴富、癡迷波段操作,對于普通人而言是實現(xiàn)財富進階最大的敵人。
這么想下來,我越來越傾向以后把比特幣和以太坊長期持有。除非市場極其癲狂,否則即使行情好,我也盡量不進行所謂的“逢高出貨”。






.png)





















